• 刘工:13927332185
  • 0752-2219278
  • 中国 · 广东 · 惠州

五大特色彰显惠州环保骄人成效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创建和持续改进,成就了惠州的绿色崛起——今日的惠州,温情脉脉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奋进精神一体相融,雄伟壮阔的现代都市风貌与旖旎多姿的优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齐头并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座充满生机和魅力的生态城市正崛起在中国的南海之滨。

“家在花园里,城在山水间。半城山色半城湖,美丽惠州和谐家园……”一首婉转动听的《美丽惠州》唱出端丽冠绝的惠州,更是惠州最真实的写照。惠州,这座群湖相拥、青山环抱的历史文化名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日益焕发出生机和魅力。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文明城市”……这一项项荣誉可不是浪得虚名,一直以来,惠州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事业中,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了一条具有惠州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特色1

环境优先的城市发展理念

2002年,惠州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荣誉面前,惠州把“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持续改进工作与建设粤东经济强市、生态市和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紧密结合,统筹安排,整体推进,以生态保护为核心,提出了工业强市、生态旺市的城市经营发展理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环境优先

惠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始终。市委书记、市长专门与县(区)委书记、县(区)长签订责任书,把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环境安全等环境保护目标作为一票否决的指标任务,列入县(区)党政环保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市人大、市政协每年开展多项活动,视察全市环保工作。全面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坚持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对东江、西枝江和淡水河沿岸实施新上水污染型项目限批,对工业园区外的电镀、印染、化工等重污染行业实行“行业限批”,对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存在重大环保问题的区域实行“区域限批”,每年建设项目环保否决率均在10%以上。

制定实施生态规划,统筹推进城市发展

2004年初,我市拨出专款,委托国家环境规划院编制了《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年,修编并实施了《惠州环境保护规划》。基于规划目标,惠州着力打造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山水生态等3条城市发展主轴线。针对山水组团式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进一步加强空间整合,促进产业集聚和提升,打造展现新时代建设风貌的现代城市轴线;针对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通过资源整合,塑造展示千年历史画卷的历史文化轴线;针对丰富的山水景观资源,结合绿道网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营造显现优美人居环境的山水生态轴线。

近5年来,我市共编制实施环保、土地利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交通等规划100多个,实施涉及环保、交通、能源、信息、旅游等多个领域的重点工程项目数百个,为城市实现绿色发展提供了科学引导,夯实了硬件基础。

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深入推进生态文明

为加强城市文明对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我市开展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把创建工作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持续改进工作统筹推进,并于2008年底成功夺取全国文明城市金牌。

——— 着力培育社会文明风尚。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了系列文明社区、文明学校、文明家庭、文明企业、文明机关等建设活动;开展了“感动惠州”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和对拥军模范陈桥顿、见义勇为英雄朱新传等人物的学习宣传活动;组织了 “十佳廉政公仆”、“十佳好母亲”和“百佳外来工”等系列评选活动;编制和大量印发了《城市文明公约》和《公务礼仪手册》。

——— 着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完善文化设施,投入数十亿元,建设滨江公园文化广场、市民乐园、慈云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奥林匹克体育场、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建设。

——— 着力塑造文化精神。努力打造以“东坡寓惠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东樵罗浮山宗教文化、东江惠州民俗文化”等“四东文化”为主干的惠州本土文化品牌,使广大群众在参与中弘扬传统文化、提高精神境界。“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已成为惠州人自觉践行的价值理念。“老客家、新客家,来到惠州就是一家;本地人、外地人,在惠州工作就是惠州人”正越来越引起更多人的赞同和共鸣。扎实的创建工作,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城市自然、和谐、文明、健康的人居环境,凝聚力得到增强,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市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均有较大提高。

特色2

逐步转型升级的产业经济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主体。多年来,惠州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十分重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紧紧围绕转型升级,大力促进产业升级,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做好保护,避免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加快园区建设,推进污染集中控制

从2006年起,我市出台了《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与技术创新五年行动纲要》,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共建成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大亚湾石化区、惠州工业园区、博罗龙溪电镀基地、惠东民营科技园等75个工业园区。建成了九潭新兴漂染工业园区、博罗龙溪电镀基地、鸿海化工基地等定点产业园区,重污染行业逐步走上集中治污的道路。

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我市把节能降耗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在全省率先建立节能考核机制,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制定、分解GDP能耗下降指标,并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落实了节能降耗责任。大力推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应用,每年举办全市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会,2008年以来共推广高效照明产品105万支,提出节能措施165项,节能量合计3.9万吨标煤,节能价值9689万元,几年来全市清洁能源使用率均保持在80%以上。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已全部关停淘汰所有5千瓦及以下的燃煤油小电厂和所有立窑水泥厂。大力推进清洁生产,2011年起启动了全市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全市所有重点污染源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加大污染治理,优化工业布局

实施《惠州市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工作方案》,全面完成了全市重污染企业达标整改;对部分敏感区域重污染企业强制实行治污设施由资质运营公司集中运营,工业污染治理走向专业化和市场化;开展了电镀、化工、铅酸电池等重污染企业整治专项行动,关停并转了一批重污染项目,促进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逐步搬迁市区内所有老工业企业,腾出 大 批 土地,拓宽路面、增加绿地和发展第三产业。

特色3

环境权益共享的和谐家园

人居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成效的最直观体现。我市始终将改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广大群众环境权益作为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大力实施生态工程,推进区域环境整治,解决广大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环保难点、热点问题,使惠州的山更青、水更绿、空气更清新、环境更优美、城市更宜居宜业。

实施生态工程,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 开展建设绿色生态惠州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在2006年专门印发了《关于建设绿色生态惠州的意见》,启动了绿色生态惠州建设。几年来,投入资金超过5亿元,全面实施林分改造、绿色通道、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及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系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深入开展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全民义务植树3497.8万株,建立义务植树基地457个,面积10.11万亩。投入资金747万元,开展“林业生态文明万村绿”及“千村家园绿化”行动,完成省级万村绿示范点、千村家园绿化示范点、绿化村庄318个,村庄风景林造林9.39万亩,村道绿化983公里。2007年以来,全市共造林67.76万亩,中幼林抚育47.01万亩,封山育林8.32万亩。

——— 精心打造城市生态精品和绿色名片。惠州西湖是国家4A级景区,是惠州的城市生态品牌和绿色名片。为改善西湖环境,从2002年起,我市投入3亿余元,实施了截污、清淤、引清、美化、亮化等整治工程,还湖一池碧水、一幅美景;于2004年起启动了西湖生态修复工程,建成了面积1.1万平方米的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和面积12万平方米的南湖中试工程。从2007年起,我市将西湖美化工程列为头号民心工程,从生态保护、水质治理、环境美化、文脉延续等多方面提升西湖的景观档次和文化品位。

——— 建设城市绿色长廊。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建成下埔滨江公园、东平公园、南湖公园、鳄湖绿地、河南岸公园、北门公园等城市绿化地,实施三环路、长深高速惠州连接段、汝湖一路、新沥路,以及惠阳和大亚湾区体育公园、人民路、惠澳大道、红树林等绿化工程建设,自2007年起,又高起点、高标准新建了东江公园、北湖公园、鹅潭公园、南山公园及金榜路、金山大道、四环路等城市绿化工程。2007年至今,共投资8.02亿元,组织实施园林风景项目186项,新增公共绿地面积637.94万平方米。

截至2010年底,惠州城市绿地率达到33.44%,绿化覆盖率38.3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21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11.14平方米,四项指标均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中,惠城中心区的绿地率36.11%,绿化覆盖率40.0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6.25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11.96平方米,已进入国家先进行列。

加强区域环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 加大城乡综合整治力度。市政府对市区及周边环境进行多次 “治愚、治脏、治乱、治差、治软”大规模专项整治行动,城市环境保持优美。同时,围绕城市“牛皮癣”污染、噪音扰民、违规养犬、乱设书报亭、市场周边“脏乱差”、大排档夜间占道等一系列城市管理热点难点问题,采取“联合执法、疏堵结合”等措施,全面加强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清理城区卫生死角、加大城区河道及排水排污沟治理、查处各类违法违章建设行为。城乡结合部的整治扫除了盲点,实现了城市与村镇优美环境无缝对接。

——— 解决环保难点问题。颁布了《惠州市畜禽养殖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划定了禁养区,全面开展禽畜养殖业整治。2007年以来,共清理非法养猪场5000多家,清理存栏生猪100多万头,有效控制了禽畜养殖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监管,实施了建筑施工单位承诺和限批制度,大力整治噪声污染;颁布了《惠州市区饮食娱乐服务业环境管理规定》,开展饮食业污染整治,减少饮食业油烟和噪声污染。通过一系列整治,解决了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群众环境权益得到保障。

——— 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结合广州亚运会和深圳大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全面淘汰禁燃区内高污染燃料设施,按要求完成了小型燃煤锅炉淘汰治理,VOC行业整治和加油站、油罐车、储油库、储油罐的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强化了机动车污染控制,全面推行国III成品油,定期开展机动车尾气路检,升级改造机动车检测站检测线。完成开展市区建筑施工工地和道路二次扬尘专项整治,加强了对市区内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粉尘物质装卸和贮存的管理。

———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市委、市政府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生态示范村建设的意见》,以生态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全面启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目前,全市建成省级生态示范村9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04个。通过示范村建设,以点带面,有力加强了农村农业污染防治,美化了农村环境,使广大农村群众共享“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启动了农村地区连片整治工作,将优美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导入广大农村,大力推动农村治污保洁,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合理、科学、高效使用农药化肥和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最大限度减低农药化肥污染。推进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开展能源生态模式、粪便还田模式和能源环保模式等示范工程建设,建成惠东永记生态园、惠阳良井现代农业园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

特色4

敢为人先的新型环保管理

今日的惠州,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近年来,惠州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从服务好惠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出发,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实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取得突出成绩。

——— 创新环保基础工作。2006~2007年,我市投入600万元,在全省率先进行全市环境大调查,对全市水环境、大气环境、固废土壤环境和固体废物现状进行了深入、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了惠州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危险固体废弃物的现状,并研究分析相关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对人和环境的影响。在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下,从2008年起开展全市污染源普查工作,深化、细化环境调查工作,为环保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最基础、最准确的依据。

——— 创新环保审批工作。通过强化环评、实行备案制和会审制等一系列措施,规范和加强了环保审批管理,严格了环保准入,有效控制全市新增污染。

——— 创新环保执法工作。整合全市环境执法资源,综合行政、经济、法律杠杆,率先在全省实行了环保综合执法。综合执法有效改变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状。近5年来,我市处罚力度居全省前列。

——— 规范环保监管工作。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了排污许可证年审制度,将总量核查、污染物达标情况、企业环保管理、投诉处罚、清洁生产、限期治理、固废管理等内容纳入排污许可证年审范畴,实现了对污染源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建立了重大环境违法企业移送司法处理机制,加大了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震慑力。

——— 创新环保行政工作。规范所有环保业务的办事流程,将全部环保工作审批业务整合为13项,实行“一站式”服务。通过创新行政管理,以制度管人,转变了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 创新环保保障工作。市委、市政府对环保实行财政倾斜政策,加大投入,优先保障,全面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特色5 日益凸显的生态竞争优势

社会发展表明,当一个地区发展到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生态环境资源的匮乏将会成为后续发展的瓶颈。当前,我市的经济发展正处于这一特定时期,但由于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环境总体质量保持良好,我市生态竞争优势日益凸显。

惠州具有良好的天然禀赋

惠州境内三面环山,东南临海,江河穿越,湖泊众多,风物景观极为丰富,园林资源独具特色,集山、泉、湖、海、瀑、岛于一体,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市区群湖相连,青山叠翠,形成“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独特风貌,拥有珠三角东部最优美的生态环境。有着丰富的土地和岸线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水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自然生态体系。惠州在多年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良好水平。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市委、市政府把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污染减排能力列入“八项民心工程”,每年投入十数亿元用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污染防治能力大大增强。

——— 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截至目前,惠州共建成梅湖水质净化中心一期和二期、江北、金山等2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合计处理能力达到83.65万吨/日,是“十一五”期末的7.6倍。此外,惠城区水口二期、小金口二期等6座污水处理厂已建成主体工程,仲恺陈江二期、惠东大岭等6座正在建设中,启动了博罗杨村、惠阳平潭、惠东巽寮等多座污水处理厂的前期筹建工作,“十二五”期间惠州污水处理厂建设将实现“一镇一厂”。

——— 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建成了惠城区垃圾处理基地、惠阳区龙尾坑垃圾填埋场、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博罗、惠东、龙门县城及镇级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构筑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体系,确保全市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目标。启动了惠城区垃圾处理基地渗滤液深度处理工程和惠阳区龙尾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技术改造项目,预计年底前建成运行。

——— 推进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建成了广东东寰危险废物综合处理示范中心首期处理工程,危险废物处理能力达5万吨/年,为全省危险废物处理提供了通道。建成了东江环保公司、东江威立雅、宝业医疗污物处理有限公司等一批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全市危险废物处理能力达到31万吨/年。启动了年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城市生活污泥处理处置项目建设,今年底前建成投产。

———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全市共建成8个空气自动监测站、2个水质自动监测点,建成全省首个石化区大气特征因子空气自动监测站。推进了重点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目前,市级监控中心已通过省信息中心的验收,有98家企业安装了污染源因子在线监控系统,146家企业安装了视频监控,逐步形成了覆盖了全市的现代化在线监控网络。

——— 加快推进火电机组脱硫。所有新建、改建和扩建火电厂要配套建设烟气脱硫装置,所有火电厂安装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

——— 加快备用水源建设。目前,建成了西枝江、惠阳区沙田水库、大亚湾区等3个可向市区供水的备用水源地,定期进行巡查,设置了相应的标识和宣传牌,并制订了相关的供水应急预案,配备了应急设施和应急物资。各备用水源水质和水量均可达到要求,区域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